2017年11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24个科普场馆和机构的44位馆长及负责人,以及国内8大类74家科普场馆和机构、15家科普企业的130余位负责人齐聚北京,参加首届“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BRISMIS),共话沿线国家科普场馆间长远合作愿景,共商构建沿线国家科普场馆命运共同体大计。由此,“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合作与发展的序幕徐徐拉开。
为公众提供科学文化的体验和服务,使用科学文化这一共同语言促进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帮助全体公民和整个社会实现其潜能的最大化,是全世界科普场馆的共同目标和使命。
作为中国促进和推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事业繁荣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行业特色为切入点,“三箭”齐发,助力“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和民心相通,效果显著。
以协议为抓手,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
扩大协同开放,构建联合协作的工作格局,是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推动国际交流合作重要工作思路之一。为推动“一带一路”科普场馆优势互补,探索实施资源连接、活动连接、智慧连接、平台连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以开放包容的思想,积极推动与国际组织合作,寻求广泛共识,拓展“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经充分沟通酝酿,2018年6月,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长期双边合作协议书。协议的签署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提速增效、开展馆际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2018年6月,学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长期双边合作协议书
在框架协议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每两年召开一次BRISMIS,并将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类博物馆开展国际合作的平台;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类博物馆进行科普资源的联合开发和互惠共享;联合组织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类博物馆发展与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如培训研讨等实质性活动。
在协议的支持下,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北京天文馆等科技类博物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普场馆和相关机构签署了21项双边合作协议,推动了合作项目的落地与实施。
协议书的签署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长期致力于促进和推动科技类博物馆事业繁荣和发展的高度认可和鼓励。
以项目为驱动,创新合作模式和内容
2019年10月15日,在2019 BRISMIS开幕式上,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向斯里兰卡政府移交斯里兰卡国家科学中心总方案仪式。斯里兰卡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阿齐兹•穆巴拉克表示,斯里兰卡是南亚地区中唯一没有科技馆和科学中心的国家,此次技术支持意义非凡,为斯里兰卡科学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向斯里兰卡政府移交斯里兰卡国家科学中心总方案
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我国优势科普工作经验,发挥国际影响和示范效应,在2018年和2019年间,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牵头实施了斯里兰卡国家科学中心技术支持项目。这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协议后实施的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
为推动项目落地实施,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先后组织了五次联席会,协调各方力量,就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落实,保障项目关键结点的顺利实施。
为高质量完成项目方案,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积极动员会员单位骨干力量,以中国科技馆负责展览开发的技术团队为主,组建方案编制工作组,国内科技馆行业专家组成专家组。经过共同努力,形成《斯里兰卡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项目建议书》。
为保证方案能落地实施,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组织技术团队与斯里兰卡方面保持密切沟通,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成联合工作组共同就技术支持斯里兰卡国家科学中心一事展开调研,赴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进行实地考察,与斯方有关方面广泛接触,开展交流,进行磋商。
通过赴斯实地调研和博采国内众家科技馆之长,最终形成4万余字的《斯里兰卡国家科学中心内容建设规划方案》(中英文)递交斯里兰卡政府,受到斯里兰卡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项目的实施,树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合作项目的典范,同时有力配合了“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我国优势科普工作经验和发展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和示范效应。
此外,通过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功能科学中心/科学博物馆建设指南》的编撰,支持地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开展中国—东盟地学科普合作研讨项目,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不断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丰富国际合作内容。
以BRISMIS为平台,务实交流与合作
2021年12月1日,在2021 BRISMIS开幕式上,希腊塞萨洛尼基科学中心暨技术博物馆馆长阿塔纳西奥斯•孔托尼科拉乌表示,BRISMIS为“一带一路”科普场馆交流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促进了科普资源的共享。
为构建“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合作互鉴的长效机制和国际化、综合型、高层次的交流平台,深化“一带一路”科普场馆交流合作,在2017 BRISMIS的基础上,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继续以《北京宣言》为号召,分别于2019年10月和2021年12月成功举办两届BRISMIS。共有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协、世界科学中心峰会等国际组织和52个国家311家科普场馆、政府机构及组织的735名代表参会,特别是2021 BRISMIS,直播观众突破40万人次,国际影响空前。
会议把推进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作为务实合作的重点。面向会员单位和“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广泛征集包括科普展览、展品、科普影视作品在内的科普资源,经过遴选的优质科普资源通过会议现场和网络平台进行推介、展示和分享。以资金补贴方式鼓励并号召会员单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普资源互惠共享,为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5家场馆提供资金补助。
会议还推动国内科普场馆与尼泊尔、柬埔寨、俄罗斯、新加坡、埃及等国科普场馆或相关机构正式签署5项双边协议,促进了“一带一路”科普场馆资源联合开发和互惠共享。
通过多措并举,持续推动了“一带一路”科普场馆科普资源建设交流合作、互学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