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案例

多视角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样板间

发布时间:2022-10-08    

2021年8月,四川农业大学李平教授组织专家在邛崃制种基地开展水稻机械化制种测产暨观摩活动,测产结果与人工制种产量相当,吸引周边100多位种业企业技术负责人观摩学习,为下一步机械化制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这只是中国作物学会牵头组建的“科创中国”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项目之一。

三年来,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先后组织千余人次科技服务活动对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四川成都、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山西吕梁、内蒙古巴彦淖尔、天津市宝坻区等地,助力116项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以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发展

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总体需求,中国作物学会为各试点区域配备了国家、省级和地市级三级科研单位,为当地新农技培训、新品种引种示范观摩等提供技术引导帮扶和资源流动支持,促进科技成果在当地落地生根发芽。

中国作物学会在确定了服务区域以后,首先与当地政府、科协、农业主管部门及服务对象进行对接,梳理当地产业发展大致需求;随后根据发展方向导入相关专家资源,由领域专家、中国作物学会和当地科协和人民政府及服务对象共同研讨商定服务目标定位,并签订《共建“农业科技服务联合体——科技服务创新基地”合作框架协议》。

协议明确了当地人民政府或科协和中国作物学会在双方共建“农业科技服务联合体——科技服务创新基地”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双方以此框架协议为大纲,协同合作,为区域产业服务。

基于当地产业发展的总体需求,中国作物学会为其配备至少3家以上科研单位,由国家级科研院所协同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落地执行实施,通过培训区县乡村科技人才留在乡村,实时关注当地当时的农情,确保科技在身边,服务到地头。根据当地产业需求开展适于当地的农技培训、农业政策解读与利用、新品种引种示范观摩等提供技术引导帮扶和资源流动支持。

中国作物学会组织专家召开科创需求对接会

集聚各方资源优势

在明确了当地产业发展的定位、优势、需求及其短板以后,服务团整合资源制定了服务实施方案,并积极推动。

一方面,借助学会各类资源,宣传扶助支持当地产业发展需求。2021年7月27-28日,学会利用承办“第23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种子与粮食安全发展论坛”之机,邀请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及我国种业界院士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围绕“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交流。同时,论坛将考察点安排在通州国际种业园区,将北京的经验和做法带给邛崃,两个园区管委会之间的互动交流将有助于相互促进,天府种业园或可少走弯路;而北京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内的通州国际种业园也可了解西南种业发展的布局和规划,为园区内有意延展西南发展的企业做好服务。

另一方面,学会通过主办农技培训班、测产验收暨示范观摩会等活动,助力串联作物科技产业链全要素,畅通成果落地的堵点和弱点。2021年10月9-11日,首届“科创中国”邛崃天府农技培训班在天府现代种业园成功主办。培训班为科学家和企业家、农户搭建了交流平台。邛崃农业农村局组织相关企业、种植大户报名参训,学会跟进服务,建立微信群,农户与专家面对面,可直接联系进行咨询指导。学会为专家的服务提供资金和条件保障,鼓励种植户提出需求,学会根据需求配备对口专家团队对接服务。

此外,学会协助当地举办各类科创活动,深度挖掘科技资源融入试点城市产业发展。新冠疫情给国家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几十年来,大量资金、科技资源聚焦种业发展,但我国种业仍未完全实现自给,究其原因来自于科技、经济、基本国情等多个方面。为有效促进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作物学会举办农技培训班、作物分子育种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班夯实种植户和地方科技人员确保终端科技承接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加快基层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更新迭代,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参与发起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主办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支持组建国际种业科学家智库,让种业科学家流动起来——“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

水稻机械化制种测产现场

多方协同共助区域农业发展

“科创中国”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在服务地方、对接企业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试点组、当地科协和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以及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

服务过程中,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繁研究院、天津农学院等单位既是需求的提出方也是成果的输出方。因其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具备熟悉当地农情的专家队伍,拥有适宜当地地域环境的优质种业资源;另一方面,专家对存在的问题由于资源的限制,可能依靠当地力量无法顺利解决,这时候当地的科技队伍则是需求的提出方。

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科研院所和中国作物学会则成为需求对接方,成果输出方,在更高层次上协调科技资源,解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当地科协、当地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等负责协助协调当地相关农业管理部门、种业企业为学会开展活动提供人力、物力和平台等的便利条件。根据当地需求,有的放矢,多部门高效协同,服务团得以在乡村和试点园区开展科技成果优化的科技攻关,开展了多项科创活动,为作物科学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服务过程中,邛崃科协、成都科协、海南科协、山西省科协、吕梁科协、宝坻科协与中国作物学会、中国科协成都试点组和三亚试点组协同组成“科创中国”科协服务支线;四川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省级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南繁研究院、中国热带作物研究院等当地科研院所协同组成科技服务支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种质库、中国水稻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组成共建种质资源联合实验室服务支线;邛崃市政府、邛崃科协、天府现代种业园、三亚市政府、海南科协、崖州湾科技城组成邛崃、崖州湾种业需求征集服务支线;四条支线服务路径清晰,分工明确,但又协同互通,围绕打造西南和南繁种业新高地,多举措高效整合资源输入邛崃和崖州湾,在当地科技团队的支撑下,让邛崃和崖州湾“接得住”科技资源,让科技成果在邛崃、崖州湾、吕梁、宝坻等地“留得下”,落地开花结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